媒体报道

央视财经 | 深圳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来了!总估值超300亿元

时间:2024-06-28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 文本大小:【 |  | 】  【打印

点击观看视频,时长约7分钟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在广东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是研究机构、楼下是科创企业,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们,就成功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的“双向奔赴”。


易啸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他的实验室,在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大楼里。在这个大楼里,不仅有像易啸这样穿着“白大褂”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穿衬衣西服专门把研究变成产品的创业者。就在采访当天,大楼里的一位邻居,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杨宗颖,又专程前来串门了。


易啸与杨宗颖既是“邻居”,也是中山大学的师兄弟。博士毕业后,他们一个选择了埋头搞科研,一个选择了下海创业。原本就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对师兄弟,又因为易啸关于靶向性人工DNA复制体的研究,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广东深圳: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打造科创成果转化新通路



一对师兄弟,能够在一栋楼里碰撞出科创的“火花”,主要得益于深圳这套国内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这种模式在科学研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在打造这套机制的背后,深圳做了哪些努力?



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共8层,在全国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6层至8层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而“楼下”2层至5层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为合成生物领域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 罗巍:从科研端0到1,我们有大设施、有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从1到10,我们有创新中心以及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帮助产业进行转化。未来我们还要打造10到100到1000的一个产业集群。




如今,创新中心已经架起一座座桥梁,助力初创企业跨过成长过程的艰难起步期。加速集聚人才、资本,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 罗巍:把科研到产业、到基金、到人才全部打造的一个创新生态链。目前在创新中心,有将近50家企业,这50家企业的融资额已经将近30亿元,我们的产业园总估值额已经超过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