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动态

湾区逐梦 | 张鹏:聚焦临床导向,不忘医者初心

时间:2020-10-30  来源:文宣办 文本大小:【 |  | 】  【打印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从边陲小渔村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肩负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的使命。在特区40年乘风破浪的路上,深圳先进院坚定选择与深圳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发展、创未来。庆祝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先进院推出“我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贡献”系列人物报道,展现科研人员开拓、创新、团结、贡献的特区精神。】  

  10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成立第九大科学部:交叉科学部,并已公布在官网机构设置一栏中,这是自2009医学部划分成立之后,时隔11年再次成立新的科学部。科学的突破与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学科交叉,根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释放的信息,我国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在这个大趋势下,经过十多年的前瞻布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聚焦IBT领域成果频现,离不开其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发展特色。 

  疾病治疗手段难以创新、医疗器件高度依赖进口、昂贵的医药费导致许多病人放弃治疗,这些都是在临床医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2010年,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深圳先进院孕育而生,围绕骨科相关疾患诊疗的转化探索以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通过融合各学科领域,架起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桥梁。 

  如何聚焦临床疾病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有过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工作经历的该中心张鹏研究员分享了自己所专注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十年来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实践经历。 

 

医工所研究员张鹏

  “老药新用”聚焦临床导向 

  看病难、药费贵,对于一些重症疾病患者来说,“一药千金”已然成为常态。传统药物的研发,从化学成分的合成或提取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研究,进而到上市普及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而且风险高投入大。巨大的健康需要与原创性新药研发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如何让老百姓买得起药、用得好药,是科研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果能在传统药物的基础上,探索该药物新的适应症和用途,则能大大提高药物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面对现有的矛盾问题,在统筹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下,张鹏介绍了一直秉承的“老药新用”理念。 

  基于前期中药治疗骨科疾病相关的研究基础,张鹏研究员团队与国内中药产品研发领域的龙头单位之一——陕西步长集团合作,对其旗下“祛风止痛胶囊”进行二次开发,历时两年,完成了该胶囊治疗骨关节炎(OA)的疗效及机理研究实验,有望在几年内联合企业拓展出新的适应症。这意味着,“祛风止痛胶囊”将不仅能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OA治疗方面也有望成为其新的适应症。 

 

团队科研日常

  “老药”究竟如何新用?在张鹏看来,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药物上市两个重要特点。“老药”作为已获批作为临床使用的药物,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临床安全性,而且拥有一套完善且安全的研发工序,通过借助创新的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能够对药物新的临床功效进行预判。从2012年起,张鹏就与曾经在美国礼来公司合负责药物生物信息平台的专家杨家安教授紧密合作,借助杨教授自主研发的蛋白质折叠码技术,通过对药物靶标的三维空间结构相似度的比对寻找“老药”潜在治疗新靶点。进一步在生物信息预判的基础上,对药物潜在治疗效果以及机理进行生物学验证实验。该团队目前已经发现了葫芦素E、染料木素、吡非尼酮等治疗RA的新疗效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以及文章发表,并获得了2019年度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药厂大多不愿意研发罕见疾病的治疗药,主要是由于研发成本高而受众少,药企很难收回成本。如果能够扩大这些罕见疾病治疗药物的适应症,其价格自然而然地就会很快降下来了,这也是“老药新用”的另外一个益处。张鹏分享道,在研发药物潜在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应当快速形成专利和文章,并与该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助力成果进一步转移转化。 

  学科交叉助力中医现代化发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的基础法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先进医疗设备已在传统中医诊疗的眼观、耳听、口问、手切(脉)的基础上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一批中医药相关的新技术和产品也逐渐出现在了临床实践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中医药发展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 

  拿过手术刀,查过房,写过病历,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骨科工作,让张鹏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中医药发展亟需与现代创新技术融合。该团队也积极利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契机,通过医工结合交叉创新优势,融入国内知名中医药团队在中药治疗RA的研究上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科院与澳门合作重点专项的支持。通过与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专家的跨学科交叉项目合作,张鹏团队实现了利用靶向纳米载药系统联合光声成像技术对RA的疾病发展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无创体外监测,相关成果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该研究也为中医药治疗RA药物的筛选和疗效观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一方面,从理论体系融合的角度进行中西医结合,尽管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困难仍然很大,这与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在现代科学技术推陈出新的国际发展大趋势下,中医药现代化的思维仍需加强。”张鹏表示,如何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切实解决临床问题?他给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集团化的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深圳先进院作为在深圳的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学科交叉和目标导向是其重要的特色,这样的整体布局对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可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源头设计提供创新智力源头。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大好态势下,先进院的创新和学科交叉优势将会贡献巨大的实践力量。  

  第二,中西医结合的点状桥接模式。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西医体系占据目前医疗的主流市场,两者之间要实现全面的结合,非一日之功,但某些点的领域有两者融通互相印证的可能性。 

  本比如我个人研究的RA,中医理论里是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病,其中是一种致病的因素,其具有游走的特性,在RA的病理特点里面也是游走性,对称性发病,两者不谋而合。为了找到RA发病中邪表现的物质基础,我们课题组前期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在RA发病的关节滑膜中,有血管翳滑膜细胞可以进入血液,成为RA中的循环RA滑膜细胞,非常有可能通过血液进入对侧的关节,种植以后引起对侧关节的RA发病。如果该假说成立,RA性病症的物质基础之一可能就是在血液中的循环RA滑膜细胞。目前我们正在做相关的工作,张鹏表示。 

  第三,抢占先机,整合优势资源。作为建院较早期阶段来到深圳先进院的科研人员,张鹏感受到院内科研氛围活跃,鼓励年轻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IBT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为科研工作带来更多创新模式。深圳作为科技前沿阵地,需要有中医药现代化的身影,把握趋势,寻找下一个增长点。 

  神农氏的《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医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源远流长,想要承岐黄之术,则需推陈出新。每一个时代的医疗人都有他所在时代的发展创新的使命。回顾过去的临床和科研经历,在张鹏看来,科技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做到科技予人,在多学科交叉的大趋势下,推动医学技术的创新,真正解决实际临床疾病需求,同时在推动祖国医学的现代化发展中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张鹏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