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深圳先进院与兴发集团合作转化黑磷相关技术——跨越科学与市场的“围栏”

时间:2021-09-02  来源:中国科学报记者 刁雯蕙 赵广立 文本大小:【 |  | 】  【打印

  2014年,37岁的喻学锋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武汉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南下深圳从事黑磷研究。

  彼时,黑磷还是未被挖掘的“黑金”:科学家们发现黑磷具有与石墨烯类似的二维层状结构,可剥离成单原子层,展现出了出色的半导体特性。黑磷这一优越性能及其在催化、能源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迅速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

  将黑磷技术送上产业“渡船” 

  在结束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的工作后,2014年2月,喻学锋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并于2016年初组建了材料界面研究中心。那时,喻学锋团队已经掌握了相对成熟的黑磷制备和界面调控技术。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新型化学气相传输和液相化工制备技术,解决了黑磷制备的稳定性难题,并实现了性能优化和应用拓展。

  从一个人和几台借来的实验仪器,到发展为拥有100多名成员和几千万元科研设备的研究中心,喻学锋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六年的辛勤耕耘,实现了一系列黑磷制备和应用技术的突破,发表了60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了60多项黑磷发明专利,一跃成为国际上该领域专利布局最多的课题组之一。

  深圳先进院在黑磷领域的早期布局和开发,很快受到了国内磷化工龙头企业——湖北兴发集团(以下简称兴发)的关注。

  2016年的一场黑磷产业对接会促成了双方的第一次合作。这一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二维黑磷联合实验室,并联合重庆中科渝矿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组建湖北中科墨磷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黑磷相关技术2500万元的产业化转让。

  “联合实验室从一开始就瞄准黑磷的应用技术研究进行布局,从人员组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搭建起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则负责产品开发和销售方面的工作。”喻学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说。

  “经过五年的研发,团队已经实现了黑磷千克量级的制备,并且开发出了黑磷催化剂等产品。想要进一步将黑磷制备量级扩大到吨级,不仅需要更大的中试场地,也需要更多的工程技术人才。”喻学锋告诉《中国科学报》,为此,深圳先进院和武汉经开区联合组建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技术在中试阶段的工作。

  与此同时,兴发安排了有一定工程和生产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走进实验室,参与技术研发,及时解决装置放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双方在合作基础上,经过5年的研发,黑磷单体制备从0.1克到现在的1000克,增加了个4个数量级,并在应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产业化应用方向逐渐明朗。” 兴发技术研发部部长马会娟说,深圳先进院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从反应机理层面加大研发力度,以理论指导实际,弥补了兴发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

  “与兴发的合作是一个契机,我们也将磷材料作为材料界面研究中心的重点工作,朝着这一研究方向不断汇聚高水平人才。”喻学锋介绍,围绕磷材料的相关成果,深圳先进院结合线上+线下资源,通过组织技术产业对接会、到企业推介等,将新技术不断送上产业的“渡船”。

  酝酿更大范围的产研合作 

  在黑磷技术产业化合作中尝到了甜头的双方,目前正在尝试更大范围的合作探索。

  8月13日,深圳先进院与兴发再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和兴发产品高端化、功能化、定制化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重点合作项目包括黑磷单体制备放大及下游应用技术研究、磷酸铁锂制备技术开发、光伏胶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制备技术开发、气凝胶产业化及下游应用技术开发、有机硅体系智能微胶囊制备及下游应用技术开发等六大方面。

  喻学锋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说,经过五年的合作,研究团队不仅在磷工业相关领域有了一定的人才和技术积累,同时还在湖北地区集结了一支工程技术人员和产品经理队伍,两者协同能够进一步推动合作。

  针对下一步的合作计划,马会娟表示:“兴发投资5.2亿新建了一座研发中心,配备了1亿元以上的研发设备,同时针对每个合作领域都配备了专业的研发队伍,将与深圳先进院一起开展项目开发。双方还将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做好项目中试及产业化的相关准备。”

  成果落地转化的四个关键要素 

  在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上,深圳先进院一直以需求为导向,走出了一条推动科技走向市场的创新之路。目前,深圳先进院已累计孵化企业1248家,持股308家,产业合作金额累计近24亿元;与800多家企业签订超千项合作项目,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170多个。

  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跨越“死亡之谷”?推动科学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什么?喻学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需要构建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体系,需要上下游团队之间积极沟通和密切合作。比如,科研人员需要与工程技术人员积极交流,只有真正了解一线工作,才能在原始创新阶段作出必要的调整,跨越科学与市场的“围栏”。

  “论文并不是越多越好,人才‘帽子’不是唯一出路。科研成果产业化要求科研人员既要有不忘初心的毅力,也要有‘实业兴邦’的志向。”喻学锋表示。

  回顾黑磷技术成果的转化之路,喻学锋总结说,正是因为有技术创新、“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才队伍、跨区域协同、服务产业需求四个关键要素,研究团队才与企业建立起了良性循环合作机制,构筑了磷工业技术的产业化道路。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要以诚相待、互信互利、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谈及合作时的感受,马会娟如是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1-09-01 第3版 转移转化)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8/365017.shtm?id=36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