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深圳先进院李晴岚博士谈台风
“山竹”带来很多宝贵数据
“台风‘山竹’是深圳自2004年有自动气象站数据以来直径最大、破坏力最强的强台风,对距离深圳200公里范围内西南、东南方向的强台风数据进行了重要补充。”深圳先进院李晴岚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台风“山竹”破了多项纪录,其数据对于将来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气象预报都能提供有效参考。
李晴岚所属的深圳先进院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于2009年与深圳市气象局展开科研合作,通过与市气象局预报员长期深层的交流,紧扣气象局的实际业务需求,目前深圳先进院环境气象团队在台风强度、风雨定量预报等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山竹”过后,团队负责人李晴岚向记者介绍了台风预报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与气象局合作研发的多项科学技术手段。
台风强度和风雨影响是世界性预测难题
深圳先进院环境气象团队通过与深圳市气象局深度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台风风雨预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广东省气象局的统计数据,1951年-2013年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总数为314个,年均5.3个。李晴岚说,“我们的台风大数据研究是基于广东深圳地区2004年有自动气象站记录以后展开的,历史数据积累不多。近年来,登陆珠三角地区的台风很少,强台风就更少,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台风‘山竹’的数据资料非常宝贵,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台风灾害预报资料的重要积累。”李晴岚说,每个新台风都能带来很多数据,对于大数据预测台风灾害,数据积累越多,预测越精准。
“比起台风路径,台风风雨的影响和台风强度是世界性的预测难题。”李晴岚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个难题,团队采用了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为此,李晴岚收集整理了多年的台风历史数据,包括深圳盐田港、蛇口码头、妈湾港建站以来的小时气象观测数据,香港天文台、长洲岛、横澜岛1968年到2014年的小时观测数据,针对历史台风的不同强度、方位、距离、规模建立数据库后,未来再有台风登陆时,就可参照数据库的样本,通过分析比对,预报出台风对该地区的风雨影响。
据悉,台风降雨研究成果已于2012年被开发成降雨预估模块,台风大风研究成果于2015年被开发成大风预估模块,纳入了深圳市气象局热带气旋综合业务平台,在台风季供预报员使用参考。
此次台风“山竹”可以对距离深圳200公里以内的强台风数据进行补充,此外,台风“山竹”在维持强度时间上也破了纪录。李晴岚告诉记者,“山竹”所经历路径上,垂直风切变非常小,非常有利于它的强度维持,“一般的台风登陆后强度会很快衰减,但‘山竹’在广东登陆后一直维持强度,进入广西境内仍维持台风级别,这一点也破了历史记录。”
日常天气预报现阶段可以精确到12公里
除台风这类特殊天气情况外,深圳先进院环境气象团队在日常的天气预报模式上也做了一些探索。
据了解,数值天气预报是短期预报的最主要方法。所谓数值天气预报,是指在一定初值条件下,通过大型计算机作数值计算,以得出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预报模型。
目前我国天气预报主要参考的模式包括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和中国气象局自主研发的GRAPES模式。
“气象局预报天气时通常会根据历史经验和预报员的分析,选择其中一种模式进行参考,但每种模式之间有时差异较大,对不同的天气形势会有不同的表现。”李晴岚告诉记者,针对这一特点,深圳先进院正在研发多模式集成预报系统,以弥补单一模式预报的不足。
“目前集成了EC模式、JMA模式、GRAPES模式,根据每个模式过去的预测与实际观测情况进行比较、评估和订正,并分配不同的权重,综合各个模式的性能,帮助气象局得出更加准确的预报。”
据李晴岚介绍,现阶段已做到逐三小时预报,空间上精确到12公里,后续将进一步提高多模式集成预报系统空间和时间精度。
《深圳商报》2018年9月18日A16版报道:http://szsb.sznews.com/PC/layout/201809/18/node_A16.html#content_466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