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郑炜:跬步千里 行之久远

时间:2018-07-26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郑炜在实验室 

  进入炎热的暑假,很多父母会带孩子旅游或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暑期却正是进行学术交流的繁忙时期。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访学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很难挤出时间陪伴孩子。

  7月19日,长春举行青年科学家学术论坛,《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会上见到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研究员郑炜,他作了题为《基于自适应光学的双光子激发超分辨显微成像》学术报告,随后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他说暑假开始以来,自己一直忙于各种学术活动,还没顾上陪伴孩子,甚至想不起已经有多久没有带孩子哪怕是看一场电影了。

  选择深圳安家 

  从浙江大学读本科,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读硕士,再到香港科技大学读博士,郑炜先后在杭州、上海和香港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于2011年获取电子与电机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加入深圳先进院。

  郑炜回忆道:“博士毕业前一年,我儿子出生了,我需要给他一个安定的家。”当时,有很多工作机会摆在郑炜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新成立不久的深圳先进院。“深圳离香港很近,自然环境也比较接近,城市的包容性大,政府办事效率高。”

  早在2007年,郑炜赴港求学的第二年,深圳与香港正式签署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深圳市政府关于“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全面推进科技合作,包括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

  当时还是学生的郑炜对此并没有太在意,成为新深圳人后他才发现:“这个项目需要深港两地科研人员同步推进,能将双方紧密串联起来。”郑炜说:“近年来,深圳和香港的交流更加紧密,一些香港学者先后加入了深圳的科研院所。”

  如今,深圳正在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郑炜经常参与深圳市的一些项目,他发现,虽然深圳的高校没有北京、上海多,甚至不如广州,但深圳引入了不少来自北京、上海,以及海外的人才。

  谈及深圳先进院,郑炜还记得自己最初印象是:“这里年轻人较多,开放有活力,技术成果在这里可以很快被共享,甚至实现产业化。在这样的相互包容平台上做科研,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专攻生物光学 

  加入深圳先进院之后,郑炜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他说:“自己当了导师才发现当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导师指导科研方向,而当导师需要处理的事情比想象中要多很多。”

  郑炜所在的生物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筹建之初,只有两个人,购买实验仪器的经费也非常紧张,他只好求助香港的博士导师。“靠着借来的设备,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实验,还壮大了科研队伍。”

  郑炜将自己从事的生物光学研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物学,一部分是光学,“我本科到硕士读的是光学,博士读的是生物光学,现在继续从事生物光学研究。”

  光学是四大经典物理学之一,生物光学是用光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观测、研究及解答生命科学问题。郑炜的主要从事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通俗地讲就是研发新显微镜的,我们显微镜能看到比头发丝还要细100倍的东西,并且能看到样品里面去,类似于透视眼。”

  “看得细”和“看得深”是光学显微成像领域面临的两大挑战,经过科研人员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在“看得细”还是“看得深”方面,都涌现了一批创新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同时具备“看得细”和“看得深”这两项功能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却并不多见。

  为此,郑炜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双光子激发的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系统,该系统同时具备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功能和大深度三维成像能力,使光学超分辨成像深度推进至250微米。

  郑炜团队研发的技术提高了光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了所需激光功率,可以对线虫胚胎的发育过程开展长时间、高清晰地三维动态观测。他说:“在长达1个小时的连续三维成像过程中未对线虫胚胎发育造成任何影响,该技术对胚胎发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坐得住冷板凳 

  目前,郑炜已在《自然方法》《光学通讯》等相关领域知名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引用超过590次,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其中10项已被授权。

  谈到发论文,他最大的感触是:“研究的起步阶段需要多发论文,在论文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更重要。如果说前期看数量,后期就要看质量,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记住自己的科研工作。”

  郑炜还提到一个观点,作基础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论文的质量是跟冷板凳的时间直接挂钩,没有足够深入的研究,光凭一时兴起是做不出来好成果的。归根结底,论文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是《阿甘正传》,我前后看了不下20遍,得出的结论是很多事情简单处理更有效。”郑炜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光子学,致力于用新型光学显微成像方法来探索基础生物医学问题,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阿甘那样,跬步千里,行之久远。

  一直以来,郑炜觉得自己有点像电影里的阿甘,一步一步地积累经验,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大奖,但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他最欣慰的是来自家人的支持和认可。“当我儿子自豪地对他的小伙伴介绍说‘我爸爸是一个科学家’时,我觉得是对我工作的最大的认可。”

  现在,郑炜团队研发是光声内窥镜正在活体动物进行验证。未来,郑炜希望可以将技术服务于临床医学,或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新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产业化。

   《中国科学报》2018年7月23日报道: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7/33735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