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扎根天津创新创业沃土 深耕成果转移转化市场高端研发平台集聚释放创新动能
钢材,是汽车制造中最基本的材料,但是随着电动汽车对减重要求的日益提高,使用其他轻量材料替代钢材,成为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迫切需要攻克的一道难题。在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副主任曹晓燕博士指着地上一大块镂空的灰色板材让记者试着拎一拎:“这个是用玻璃纤维制成的汽车后备厢盖子,大概只有5公斤重,不沉吧!如果是用钢板做的,你一只手可拎不起来。”
天津先进院由天津市滨海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同时还将中国科学院电动汽车中心(天津)引入其中,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建制中唯一的电动汽车整车技术研发中心。在实验室,一块巴掌大小的黑色材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曹晓燕博士告诉记者:“我们正尝试用复合碳纤维材料替代电动汽车电池箱体的钢材料。碳纤维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通过工艺改进,将是电池箱体非常好的替代材料。”目前,天津先进院已经与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中心”,在电池、电动汽车智能化以及车身轻量化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
天津先进院副院长李冰告诉记者:“碳纤维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在体育用品等领域,比如羽毛球拍和钓鱼竿等产品已经比较常见。但由于碳纤维材料价格较高,设计与生产技术脱节,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较为困难,还有很多技术和工艺难题需要突破。汽车企业对于零部件替代材料的成本和实施方案都需要严格的经济核算与技术评估,经济性和实用性是先进技术能否在企业转化的关键。”目前国家对电池包质量能量密度有明确的参数要求,降低电池包重量是国家对电动汽车发展的硬性要求,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院企联合创新中心的轻量化技术成果将率先在国能汽车中进行产业化测试,实施后再将其共性技术推广到整个行业。
除了与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进行院企合作,天津先进院还与其入孵企业积极开展对接合作。在孵企业天津嘉远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先进院共同研发的智能化SUV电动微车已完成开发,准备实现产业化量产。其中,电机、电控、变速箱及车身结构设计均为中国科学院电动汽车中心的核心研发成果。在这里,院企合作已成为电动汽车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的重要途径。
背靠中科院这个“国家队”,扎根天津这片创新沃土,深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市场。落户两年,天津先进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天津先进院共申请专利188项,成为首批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特色分中心,同时被工信部及发改委分别认定为制造业“双创”平台示范单位和中科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天津中科先进技术产业园目前孵化企业达到40多家,带动产业发展超过10亿元。
近年来,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天津智能识别产业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相继落户天津,并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高端研发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技术在天津的落地和转化,吸引了高端研发团队和创新企业在天津形成产业聚集,释放出更多的创新动能。“高校、科研机构和市场不能够硬性对接,企业最急需的短期技术改造和产业应用不是高校的长处和优势所在。而新型研发平台能够通过寻找先进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契合点,将技术落地,从而实现技术的转移转化。”李冰说出了众多新型研发平台的心声。
截至目前,本市累计引进114家国家大院大所和科研机构落户天津。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52个。市科委主任戴永康表示,“十三五”期间,本市将集聚20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海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及产业化基地。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联合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跨境研发中心,突破产业发展关键瓶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研发、转化、产业化的无缝衔接。
专家说
市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臧学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引进,不仅可以提升本市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速度,而且有助于本市优化科技创新资源与布局,构筑起园区、企业、机构、众创等多层次全要素创新平台。通过协同创新攻关平台,把各个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协同起来,让各个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互动起来,促进本市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型城市发展。
《天津日报》:2018年1月3日头版报道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8-01/03/content_1_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