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科幻大片里主人公呼风唤雨,现实中呢?
9月3日,来自漫威影业官方消息显示,被称为最幽默漫威电影的《蚁人2》上映10天票房已突破7亿元。漫威英雄都有超能力,蚁人也不例外,他能大小变化自如,还能够控制各类蚁群组成的“军团”。在第一部中,创造蚁人的汉克博士表示,前者是通过缩小原子直接的距离,而后者是通过一个小巧的夹耳装置,将大脑所思所想转为电磁波,直接指挥蚂蚁的嗅觉神经中枢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生物科技经常让科幻大片里的主人公们呼风唤雨——蜘蛛侠被基因“合集”的蜘蛛咬了一口、美国队长是因为注射了血清而成为超级战士、《第九区》中主人公因为感染外星病毒而变成虾人……这些奇思妙想,有的对于目前的生命科学研究来说“八字还没一撇”,而有的已经在“改变生活”的路上。
蚁人2
电影场景:意念控制军团 科研现实:神经信号复杂电磁波协载难
一个小巧的夹耳装置究竟能不能传递人的思想,并控制成千上百蚂蚁军团的行动呢?
如果拆解这个生物电信号传递的过程,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将人类神经元电信号捕捉、转换、传递并接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像了解程序的底层源代码一样了解神经元所传递的电脉冲的含义。然而,在神经领域中,这个工作才揭开了一个小角。
目前对神经科学所知甚少
如果以电脑系统的上亿行代码作为总数,人们对神经科学了解的部分可能不及亿分之一。在科学家对斑马鱼脑中的10万个神经元研究了数年后,日前有国内专家表示,将在2020年完成斑马鱼神经元图谱的绘制工作。相比之下,人类大脑的神经元要复杂数倍,其绘制工作目前预估还需要几十年时间。
与全局同步推进的研究工作还包括不同神经环路发送信号的意义。例如,战斗—逃跑的指令是如何发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曹鹏团队通过光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小鼠视觉中枢上丘中鉴定出一条以小清蛋白为生物标记物的兴奋性神经环路,能把预警信息间接传送给恐惧中枢杏仁核。直接刺激该神经环路,动物做出的相关反应与受到生命威胁时一致。
意念传递载体难寻
“《蚁人2》中将神经元中传递的信号提取并传递,可能是可以实现的,但传递介质还有待商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路中华表示,“现阶段电磁波还没有达到拥有能将自己协载的复杂信息准确传递给目标神经元的能力。”
有形的介质或许比电影中的电磁波更可能成为传递载体的“首选”。可以将其形象地理解为有线电话与手机载波能力的差别。有线电话实现点对点的数据传输更精准、更容易,而手机在复杂的区域、地形中的解码能力还非常薄弱,例如,会经常出现噪音,且声波的种类相对简单,脑电信号则复杂得多。
细胞“逆应用”仍需机理探索
另一个可能实现的思路,或许是生物细胞本身的“逆应用”。生命体中存在可以将声波、光信号等进行转换的“生命仪器”,如果将机理参透,进行逆向利用,或许可以在不了解神经元电信号含义的情况下,进行获得和传递。
例如,在听觉方面,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的细胞是“毛细胞”。有科学家利用单个毛细胞为“零部件”创造了一个机电转换器,用极细的玻璃纤维模仿声波推动静纤毛,毛细胞就会产生电位变化。而如果将该装置反其道而行之,很可能将以一系列电位变化形式存在的神经信号转换为机械震动,进而传播利用。然而,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完全揭示该细胞内部的分子机理,仍需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以实现对其利用。
总而言之,人们现在对神经科学知之甚少,脑电波仍处于捕捉和再现的基础研究阶段,还没有到转换状态和传播利用,更谈不上用脑电波进行动物行为控制的应用研究。
人民网2018年9月4日报道:http://gd.people.com.cn/n2/2018/0904/c123932-32011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