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文匯網》:中科院攜310項高端技術亮相高交會

时间:2017-11-22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可定向高效殺死腫瘤細胞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天地一體的全球化量子通信、多屬性動態人臉識別系統、3D生物打印具有功能的卵巢……這些是代表中國科技最高水平的主力部隊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成果。正在舉行的第十九屆深圳高交會上,中科院38家院所組團登陸,310餘項展項展示出具有重大產出潛力的應用類創新成果。

  據中科院廣州分院介紹,中科院310餘項參展項目涵蓋前沿科學、先進製造、智能生活、信息技術、科技扶貧、節能環保、醫療健康等領域。在今年公眾486萬選票評選出的「高交會十大人氣產品」中,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共有3項登頂前十。其中,「3D生物打印具有功能的卵巢」排名第3,「柔性超快充放電池」位列第6,中科創客學院創業團隊阿木科技的「基於運動負荷心電圖分析的智能運動衣」名列第10。

  癌症治療:「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時代將過去 

  「重離子治癌醫療裝置」模型。 

  在進行癌症的放療過程中,往往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健康細胞也會大量被殺死。而如今,在高交會上亮相的「重離子治癌醫療裝置」將會改變這一「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癌症治療方式。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這套裝置,使用重離子束技術,一起獨特的深度劑量分佈和搞的相對生物學效應,使癌症治療進入個性化精準放療外科的新時代。通過精確控制照射束流能量和方向,可以定向落在腫瘤靶區,使得腫瘤細胞的DNA雙鍵斷鏈,高效殺死腫瘤細胞。同時,可以實現對健康組織的損傷達到最小。

  近代物理所的馬藝准介紹說,這一技術將馬上進行臨床試驗,經過試驗後,將會正式投入醫療臨床治療中。「這是國際最先進的技術,相比質子束放射治療,這一技術可以使得療程縮短至三分之一。而且治療過程中可以即治即走,全程無痛,特別適合於難治和常規射線不敏感的腫瘤的治療。」馬藝准說。

  3D打印卵巢 破解不孕不育難題 

  3D生物打印具有功能的卵巢的所用材料。 

  人類的卵巢,居然可以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來?原來,這個項目通過生物3D打印技術打印出一個生物「支架」,把患者含有未被激活的卵泡的皮質碎片放進或打印進該支架。這一支架是經過配比的生物材料和營養因子,可以提供激活卵泡和促使卵泡發育的條件。接着,將這個」人工卵巢「移植給患者,讓患者恢復卵巢功能;如果是正在備孕的患者,則可以取出發育成熟的卵子,進行體外受精,再移植到子宮裡。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助理研究員趙華山表示,卵巢作為人體重要的激素調控器官,在生殖健康研究領域受到廣泛重視。「女性一生中只排卵400個左右,還有上萬個原始卵泡在『沉睡』之中。我們做的就是要激活這些原始卵泡,通過3D打印的方式,製備出人工生物卵巢,然後將其應用於臨床,進而讓患者恢復其卵巢功能。」不僅如此,這一「人工卵巢」還可以增加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從而達到美容的效果。

  「未來星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體系」展示沙盤,讓現場觀眾更清晰了解對於未來的廣域量子通信的規劃。研究人員對記者透露:「在未來的十年,我們的目標是建成天地一體的全球化量子通信基礎設施;形成完整的量子通信產業鏈和下一代國家主權信息安全生態系統;構建基於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來互聯網(「量子互聯網」)。」

  未來星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同時,「Q-NET BOX量子安全移動專網應用設備」也驚艷亮相。據介紹,該設備是以量子通信與移動通信技術為核心,實現量子安全服務的網絡及應用的量子安全LTE移動通信系統。該設備將LTE基站接入功能、EPC核心網功能、QSS量子安全服務功能及應用服務系統進行一體化集成,能進行獨立組網,實現一個區域裏面移動用戶間基於量子安全的即時通信、視頻通話、文件傳輸等業務內容,極大增強了行業專網末梢的移動性及安全性,在應急指揮、專網移動視頻監控、外出人員間通信、移動專網等場景中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0.001誤識率 

  安檢人證比對輔助終端設備。 

  現場還展出「多屬性動態人臉識別系統」。該系統是利用動態人臉識別技術,對進入指定區域目標的年齡、性別、表情、停留時長等屬性進行分析和統計,為精準營銷提供數據支持,從而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適用於商場店鋪、數字廣告牌、樓宇大廈等人群頻繁經過的區域。系統主要功能包括動態人臉跟蹤、性別與年齡分析、表情識別、外形識別、行為分析、停留時間記錄、信息統計與分析。

  至於「安檢人證比對輔助終端產品」,則是一款精準高效的人證比對智能終端,通過讀取身份證登記照與現場持證人員的臉部進行比對驗證,判斷是否為本人。產品適用不限於機場、車站、邊防、政府機關、證券金融、展會、賽事等需要快速判斷持證人與證件是否一致的場景。產品功能包括人臉驗證、證件過期提醒、後台數據管理(歷史查詢及導出等)。

  截至今年9月,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研發的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設備,已應用於國內52家機場的旅客安檢,覆蓋518條通道;其中,該設備在全國年吞吐量超3000萬人次機場的覆蓋率達80%。據各試用機場反饋,該設備在0.001誤識率的情況下,平均通過率超過90%,平均識別時間小於2秒。其識別率遠高於人眼(人眼識別率不到80%),識別效率也遠高於人工(人工識別平均時間20秒)。

  《文匯網》:2017年11月19日报道 http://news.wenweipo.com/2017/11/19/IN1711190022.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