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华社《亚太日报》:中国加速开放科研资源支持青少年科学教育

时间:2017-06-01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新华社深圳5月25日电 题:中国加速开放科研资源支持青少年科学教育 

  新华社记者陈宇轩 

  只需要学习简单的电路知识和光学原理,小朋友们就可以自制小型夜灯,让光线按照自己的设想传播……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博士课堂”上,15名博士生结合自身科研领域带来了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实验、卡通视频、科学小故事,让现场超过200名小学生与光伏太阳能、高端医学影像、机器人、合成生物等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亲密接触”。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在深圳成立。 

  冷冰冰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变得新颖有趣。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众多科研机构,正在把丰富、高端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提供更多支持。 

  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毕亚雷介绍,“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中学联会、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三方共同负责日常管理运营。香港培正中学、澳门培正中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是该基地的首批参与学校。 

  香港培正中学校长谭日旭说:“中国科学院有很多高端的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深圳的创新氛围很浓厚。香港青少年参与这个基地的课程和活动,可以接触到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毕亚雷说,将通过开放实验室,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让中国科学院更多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未来,我们计划让这些资源覆蓋粤港澳三地超过100家中小学校,促进粤港澳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准的提高。”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下属的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科学教育宝库。 

  每年5月的第三周是中国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在今年的活动周期间,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公众开放活动:在北京,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发了儿童编程语言,不懂代码知识的小朋友同样可以给玩具车编程;在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小朋友们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头发毛鳞片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探索分子结构的奥秘;在西北内陆的乌鲁木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带着小朋友观察昆虫“蚁狮”的生活习性,观察蚁狮捕捉蚂蚁的过程。 

  在2015年,中国科技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根据该计划要求,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天文台、植物园、标本馆、博物馆、野外台站、实验室、图书馆等科研设施,在保证科研工作需要和适宜开放的前提下,将进一步增加开放时间,丰富互动参与内容,并围绕科研设施、科研成果开发系列科普产品,结合重大科学事件、科研成果、社会热点等开展科普活动。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加大了科学普及的力度,将高端的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北京大学将30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纳入科普工作体系,涵盖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技等领域。每个实验室都组建了科普志愿者团队,负责讲解、演示等工作。位于武汉的华中农业大学免费向公众开放学校的标本馆、花卉基地和蜜蜂馆,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重点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并讲解农业科学知识。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90%。而根据《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这一比例计划超过10%,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准。 

  中国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人才与科普处调研员邱成利认为,中国拥有完整的科研体系和丰富的科研设施与装备,遍布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都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向社会开放,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下一步,国家应该鼓励高科技企业面向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适当开放科技设施和生产线。”邱成利说。(完) 

    《亚太日报》5月25日报道 http://cn.apdnews.com/XinHuaNews/657470.html